查看原文
其他

大时代 | 佳木斯:黑土地守好“龙江粮仓” 云科技端牢“中国饭碗”

央广网 央广网 2022-10-17

编者按

“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唤大胸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胸怀“国之大者”,踔厉奋发,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在中华大地不断涌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为立体展现各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央广网特别策划推出《大时代》系列主题报道,邀您和我们一起走进城市深处,感受十年巨变,看各地不负伟大时代、筑梦追梦绘就的壮美画卷。



“中国粮食!中国饭碗!”2018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考察时,双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长地说出这八个字。

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川县玉成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总经理赵德山看来,这句话说到了农民的心坎里,“总书记的话就是‘粮’言金句呀!”

“数字农业就是咱以后发展的目标,农民种地真是越来越省劲了!”与黑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赵德山非常感慨。

佳木斯秋收时图景(央广网发 赵祥 摄)

赵德山是当地农业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十年来,黑龙江端牢“中国饭碗”,累计为国家贡献粮食1.47万亿斤。地处三江平原腹地的佳木斯功不可没。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依靠农业新科技、机械化新模式、市场化新理念建设现代农业,走上高质量发展新路,全国每28碗米饭就有1碗来自佳木斯。

党的十八大以来,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佳木斯筑牢“大粮仓”,当好“压舱石”,让端牢“中国饭碗”的底气更足。

增产又增收 

“中国饭碗”盛满更多“佳木斯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

“端牢饭碗”的关键是什么?

农民种好地、多打粮!这是佳木斯给出的答案。

佳木斯是传统的农业大市,3000万亩肥沃耕地、250亿斤粮食综合产能、高达90%粮食商品率,奠定了国家粮食主产区和优质商品粮基地的重要地位。

初秋时节的佳木斯,金风送爽、稻浪飘香。

蔚蓝天空下涌动着金色的稻浪,农民又迎来一个丰收年(央广网发 肖殿昌 摄)


“你们闻到稻香没有?”在桦川县玉成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水稻田里,理事长李玉成看着颗粒饱满的水稻,随手抓起一把稻穗,自信地说:“看这年景,又是一个丰收年!”


2021年,该合作社种植绿色水稻16000亩、有机水稻2000亩,秋收后,合作社进账了400余万元。


“农民的生活和过去相比,可真是一天一个样!”提起这些年来的变化,李玉成用“翻天覆地”形容,“过去收割水稻靠手工,现在全部是大型机械化作业;过去一个月才能干完的活,现在十来天就完成了。”


玉成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5年。七年来,合作社资产和规模不断扩大,社员们的收入也不断增加。赵德山盘算了一下,从合作社成立到现在,每户增收差不多20万元,等到明年合作社成立“无人农场”,每家每年还能再添1万元。


目前,佳木斯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万元,农民从“靠天吃饭”到“旱涝保收”,腰包“越来越鼓”。


多年来,佳木斯富锦市由于农业用水量大,一直面临地下水超采问题,地下水位10年间下降了0.6米左右,形成了“地下漏斗”。


为解决这一问题,减采地下水,锦西灌区建设工程被提上了日程。位于富锦市西部的锦西灌区工程是国家“十三五”规划期间建设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在渠首泵站,6台抽水泵整齐划一,将松花江水引入富锦市西部地区进行灌溉。


富锦市锦西灌区全面投用后,预计每年减采地下水1.07亿立方米(央广网发 李岳阳 摄)


“2018年锦西灌区开工建设,开始用地表水置换地下水。项目全面投用后,将有110万亩耕地实现松花江水灌溉,每年预计减采地下水1.07亿立方米。”富锦市锦西灌区建设指挥部副指挥丁兆进介绍,整个灌区全部改用地表水灌溉后,预计可增产粮食6.18亿斤。


“仓廪实,天下安”。这十年,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这样的“高字号”农田在佳木斯已累计建成591万亩,更多专家的“试验田”变成了农民的“生产田”。


佳木斯市网上农博会集中展示区域公用品牌形象(央广网发 佳木斯市委宣传部供图)


端牢中国饭碗,既要增产又要增收,既要“种得好”、又要“卖得好”。佳木斯通过塑造优质农产品品牌,促进“种得好”转向“卖得好”,全面提升现代化农业质量效益和农业品牌竞争力,让“佳木斯大米”“佳木斯大豆”“佳木斯木耳”等彰显佳木斯鲜明特色的“金字招牌”产品畅销市场。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 

黑土地插上“云”科技新翅膀


2018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考察时强调,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如今,走进北大荒智慧农业农机中心,排列整齐的农机具让前来参观的游客不禁发出疑问:坐在家里,看看屏幕、点点手机就知道农田里的情况,有这么神吗?


无人驾驶收割机“黑科技”(央广网发 吴树江 摄)


北大荒智慧农业农机中心是“无人农场”的“智慧大脑”,通过地理信息、遥感系统、叶龄诊断、精准施肥、智能农机五大系统的集成应用,融合人工智能、5G网络、北斗卫星、信息感知、物联网等现代技术,工作人员可远程监控无人化农业机械在各地块的运行情况,真正实现农业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


“我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远程调度无人农机进行精准作业,从而实现耕、种、管、收、储全流程的无人化。”该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近水楼台先得月”,佳木斯借鉴先进经验,加强与农垦的合作,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用科技为农业赋能添翼。目前,佳木斯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98%,农业科技进步率突破70%,全国领先。


富锦市万亩水稻公园内一排排现代化农业设施帮助农民更好地管理稻田(央广网记者 马俊玮 摄)


良田万亩充盈着无尽诗情画意,沃野黑土孕育着无限生机。黑龙江省第一个以现代化大农业为特色的“稻海田园综合体”——富锦市万亩水稻公园,整个园区犹如一片绿色的稻海,“田字格”般的地块一望无际。


富锦市东北水田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春笑盈盈地指着田间矗立着的一排排现代化农业设施介绍,“就咱们现在所处的这片田里,到处都是‘高科技’。过去老百姓种地靠‘谚语’,现在靠‘数据’,粮食产量蹭蹭往上涨!”



富锦市农业发展对比图。10年前春耕主要靠小拖拉机,如今“大马力”效率更高(央广网发 富锦市委宣传部供图)


在园区“科技感”十足的现代农业信息指挥中心大屏幕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富锦市70个农情测报点,34个“互联网+农业”示范基地内农作物的情况。


“点开屏幕,几万亩稻田的地块分布、苗情长势立马就一清二楚,田地里传感器实时收集湿度、温度等信息,浓缩成一张张曲线图,号准脉‘对症下药’,庄稼‘缺什么补什么’。”富锦市万亩水稻科技示范园负责人张羽介绍。


2021年,佳木斯向科技要效益又迈出重要一步。这一年7月,北大荒佳木斯区域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组建成立。这个以高端智能农机制造、农业产业示范、招商引资示范、职业农民培训等四大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农服中心,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持续助力。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该中心副总经理吕东坡给中心这样定位。他说,未来农民可以躺在家里吹着空调,通过一部手机就能操作整个农业生产的全过程。


北大荒佳木斯区域农服中心智慧大屏动态展示服务对象的农业生产情况(央广网发 徐旭 摄)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这十年,从“人扛牛拉”到全程机械化率98%;从“一种难求”到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100%;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天空地”一体化让精准种植看得见摸得着……科技的全方位进步,让佳木斯农业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到“领跑”的转变,高标准高质量推动产粮大市向“优粮强市”转变。


未来,佳木斯还将以黑土地现代农业为主题,以水稻为主导产业,努力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科技服务样板区、水稻产业科技创新引领区、寒地黑土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高端智能农机装备产业集聚区。


佳木斯“携手”国家队 

打造中国现代化农业样板间


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地处我国东北部小兴安岭南麓、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地区,是农业战线的“国家队”。而作为北大荒拓垦核心区,70多年前,垦荒人正是在佳木斯集结、向黑土地进发,拓荒于千里沃野。


长期以来,地方和垦区联系紧密。双方地挨地、垄挨垄,垦地场镇一地、村队相连,唇齿相依,将昔日人烟稀少的“北大荒”变成今天富饶丰盈的“北大仓”。


2022年3月23日,随着佳木斯与北大荒集团会商合作的落笔签约,自此,垦地双方不分彼此、携手共进,利用各自优势“同呼吸、共命运”,合力将佳木斯打造成示范区的核心区,辐射带动大三江和周边城市融合发展,为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样板。


桦川县苏家店镇新胜村正努力打造成为“新时代中国第一集体农场”(央广网发 桦川县委宣传部供图)


作为垦地合作农业生产托管试点村——佳木斯桦川县苏家店镇新胜村,距离佳木斯市区60公里,与北大荒集团红兴隆分公司宝山农场、江川农场毗邻。这么近的距离,新胜村的村民过去也只能羡慕地看着农垦人用大机械作业和标准化管理。


今年春耕时节,村里的6010亩土地由北大荒农服集团进行了托管,210匹马力的大型耙地设备、装有北斗自动驾驶系统的旋耕起垄机、大豆垄上四行种植新技术也随之而来,这让村民看到了农业“国家队”的实力。



在佳木斯,地上大型机械浇灌、天上无人机喷洒农药已成常态(央广网发 邵国良 摄)

新胜村村委会副主任王大江至今还记得春耕时的场景,“当时,不少村民赶来现场‘观摩’。”

“这‘大马力’就是给力,以后能实现土地全面托管、机械化作业、集体经营,既省心又多赚钱。”现场观摩的村民发出这样的感慨。

“土地托管不仅解决了技术问题,还解决了未来谁种地的问题,土地托管后,我们农民不仅省时省力,还省下不少料钱,最终受益的还是咱老百姓。”王大江说。

新胜村村委会副主任王大江是垦地合作的积极践行者(央广网记者 杨海全 摄)

“通过土地托管给农户节省投入品,种子、化肥统一采购,每亩地降低了生产成本;托管之后粮食统管统销,既提高了市场话语权,也为村集体和种植户提高了收入。”桦川县苏家店镇镇长梅雪松说,土地托管后,农民可以从一产种植业释放出更多的生产力,投入到二、三产业,实现双倍增收。

截至目前,佳木斯垦地合作托管面积已达39.9万亩,辐射带动农业生产托管面积达330万亩,服务小农户22583户。预计垦地合作托管示范区的玉米、大豆每公顷可增加产量1650斤、420斤,直接增加收入2000元、1150元左右。

农民富了,村庄美了,村风好了。2021年,佳木斯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154元,较2012年增加11346元,年均增长8.92%。村民们由衷感慨:“真是赶上了好时代!”

佳木斯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图为市外滩公园(央广网发 庄艳平 摄)

跃动的数字,“农”墨重彩。这十年,佳木斯从数量型、粗放型的“吃饭农业”向生态型,科技型质量农业转变。从靠天吃饭到旱涝保收,从人扛牛拉到机器换人,从自我探索到垦地融合……广袤的黑土地上,曾经的“北大荒”已变为如今的“大粮仓”。十年来,佳木斯累计为国家贡献粮食超过2000亿斤。

“佳木斯没有停止过对外调出粮食,国家需要种多少我们就种多少,需要调出多少我们就调出去多少。”佳木斯市市长丛丽说,佳木斯的首要任务是把耕地保护好、把粮食种好,让“中国饭碗”装上更多佳木斯优质粮,坚决扛起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重大责任担当。

百家读城


好米压舱千户喜 神州无处不心安


□ 孙代君



我的家乡佳木斯横卧三江腹地,被誉为“米都”之城,拥有3000万亩良田,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佳木斯用实干实绩逐一打开“三农”问号,树起“佳木斯样板”,奏出农业现代化的华彩乐章。


十年来,我亲眼见证了佳木斯农业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还记得,早在2012年9月,我到富锦市采风时写的一首小诗:稻子们画地为牢,拥挤在一方方小小的田字格里,与土地和阳光相恋,它们正在秀出金黄的语言。


时隔十年的今天,当我站在富锦万亩大地号的田埂上,喜悦和自豪的情感涌上心头,不禁想用一首散文诗来抒怀:远山流黛,碧水荡漾绵绵的清波,田地里的稻子们排列成整齐的方阵。从小田字格发展到万亩大地号;从人工收割到大机械操作;从仓储几十万吨到今天仓储达500万吨。这是一个多么令人震撼和惊叹的变化啊!


从富锦农业的小切口、微视角,刷新了我对家乡农业的认知,也折射出佳木斯农业十年发展的光辉历程。如今,在佳木斯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中国饭碗”越端越稳。2021年全市粮食实现“十八连丰”,总产达到225.88亿斤,水稻产量151亿斤,这意味着全国每28碗米饭就有1碗来自佳木斯。


“丰”歌嘹亮,底气十足。凝结在这些数字背后的,是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是一次次策马扬鞭的奋进征程。


犹记得,在我们作家采风的行程中,印象最深的就是佳木斯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佳木斯一方面大力推行大三江垦地融合发展,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另一方面,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应用,农民坐在屋子里就可以种地。在富锦万亩水稻公园,可以通过物联网等仪器设备对园区内作物进行监测……佳木斯现代科技助力农业发展,已经发展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程度。走过十年的风霜雨雪,脱胎换骨的佳木斯农业正跨步行走在辽阔的神州大地上。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佳木斯一定会率先成为全国现代化农业的样板,坚定不移打造中国的大粮仓、绿色的大厨房,为中国饭碗装满中国粮食作出更大的贡献。


此刻,赋诗一首以表达激动的心情:谁执彩笔绘江山,稻浪推开万趸船。好米压舱千户喜,神州无处不心安。


(作者系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作家协会主席)


大家都在看↓

【大时代】晋中:“三个敬畏”守望千年家园 “世遗名城”秀出创新活力


大时代 | 武汉:“追光逐芯”江城绽新颜 “四谷溢彩”科创势正劲


大时代 | 崇左:“边关红城”扮靓绿色生态家园 “南疆国门”拓展对外贸易新局

总策划:张军 于锋

总监制:伍刚 夏凌云

统筹:陶玉德

记者:杨海全 马俊玮

编审:陈金莲 王文伟

视频:马俊玮 李岳阳 秦浩杰

本期编辑:程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